连云港市总工会“流动+集市”双驱升级 构建城市温情补给站
近年来,随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增多,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群体的工作条件和生活需求日益受到关注。为解决他们“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实际问题,同时不断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扩大服务覆盖面,在连云港市总工会指导下,连云港市公交集团工会“以服务全覆盖、功能全周期、管理全流程”为目标,创新推进户外劳动者工会驿站建设工作。根据户外劳动者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分别打造了“集市”工会驿站和“流动”工会驿站,为公交驾驶员和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户外劳动者群体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务,两座工会驿站投入使用短短4个月以来,覆盖服务职工群众2.5万余人,日服务户外劳动者200余人次。
一、工作内容。
一是从“单向供给”到“互动共创”。连云港市公交集团工会创新服务理念,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将工会驿站建设模式转变为“需求导向-动态优化”模式。通过建立常态化反馈渠道,系统收集服务对象对工会驿站运营管理、功能配置及使用体验等意见建议,推动工会驿站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实现“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质态跨越。
二是从“传统服务”到“精准供给”。公交集团“工会驿站”坐落于花果山大道公交集团新华公交总站内,站内除提供传统工会驿站的服务内容外,巧妙结合了公交流动集市,两者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功能的互补。公交流动市集由退役的BRT公交车改造而成,集市内早餐铺、生鲜瓜果、粮油米面、谷物特产,应有尽有,一站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驿站外,由报废车辆轮毂改装的休息座椅更是吸引了不少来驿站休息者们的驻足。便捷的地理位置,让驿站成为驾驶员及户外劳动者路途中的暖心补给。两者的结合,为城市注入了一股温暖而又充满活力的力量,让城市的公共服务更加人性化、多元化,不仅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从“固定服务”到“流动关怀”。针对户外劳动者、公交司机、乘务人员等一线职工工作流动性强、休息时间碎片化的特点,打破传统固定式工会服务模式,打造在海一方公园“流动”工会驿站,由公交车改装而成的蓝色流动服务车,驿站采取“固定+流动”“定时+适时”“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将关怀与便利精准“投递”,除了可以像常规“工会驿站”为提供大家歇脚、取暖、饮水、热饭等基础服务外,服务地点更是灵活的从室内拓展到旅游景区摊点、产业园区周边、建筑工地集中区等,在旅游旺季、工人午休、用餐高峰期等时段精准投放,更加便捷地为游客、户外劳动者、产业工人提供咨询、休憩服务。凭借公交车辆的机动性,将关怀与便利精准“投递”至城市各处有需求的角落。
二、工作成效。
一是构建需求型服务。立足职工实际需求,创新打造“工会驿站+”服务矩阵。通过构建“工会驿站+集市”复合型服务与“工会驿站+流动”动态化服务,形成定点服务与移动服务协同发展的双轨模式。并根据实际需求划分工会驿站功能区,实现服务供给与职工需求的精准匹配,有效避免“形式化”现象。
二是打造全覆盖式服务。自工会驿站投入使用以来,已形成显著规模效应。公交集团工会驿站累计服务公交驾驶员、户外劳动者及市民群众突破2.5万人次。创新设立的在海一方流动驿站日服务户外劳动者及游客、乘客达200余人次,成为他们路途中的暖心补给站。
三是实施精准化服务。“工会驿站+集市”、“工会驿站+流动”切实解决了劳动者的日常困难。公交驾驶员在驿站内休息后,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在重大节假日及旅游旺季,流动工会驿站为旅客提供饮水、休息等服务。在户外劳动者聚集地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饮水、纳凉、休息等服务,提升了游客及户外劳动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