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江苏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江苏工人报讯 7月12日,“奋进新江苏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区域协调发展专场在南京召开。记者了解到,十八大以来,江苏紧紧围绕“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统筹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着力解决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
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事关江苏发展全局。江苏紧紧围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一体化,不断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合作中实现增势赋能。
目前,轨道上长三角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项目加快实施,江苏第一批11个省际断头路中6条已经建成通车。数字长三角加快布局,累计建成5G基站38.2万个。实施27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项目,取得18项重大成果。两年来沪苏浙携手推动示范区形成两批共73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创新,水乡客厅、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等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太浦河共保联治示范段完成22公里绿廊建设,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产业创新平台在示范区落地。
各展所长:“1+3”重点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据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绍,十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地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每个重点功能区量身定制了政策支持,沿海地区成为两次获国务院批复规划的区域。
如今,江苏过江通道不断加密,已建成过江通道17个,在建8个,为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宁镇扬一体化进程加快,苏锡常都市圈网络化格局正在形成;通过港口群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沿海地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从2012年的17.1%提高到2021年的18.4%;不断放大交通枢纽优势,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411列、增速和回程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充分发挥里下河地区、洪泽湖流域等区域湿地、水网、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的优势,以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重点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
加力增效:苏北振兴结出丰硕成果
加快苏北振兴,一直是我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年来,江苏一方面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从苏南向苏北的“四项转移”,建立完善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与苏北经济相对薄弱的县(区)挂钩帮扶的“五方挂钩”机制。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实现质的飞跃。苏北五市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形成苏北地区物流“金三角”。此外,南北共建园区提档升级。2021年,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以占宿迁0.16%的土地,完成全市6.7%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和37.5%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省级创新试点园区和省级特色园区获批建设。2018年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三年改善30万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实现动态清零,建成一大批承载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型社区。
如今,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21年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从2012年的2.48倍收窄到2倍以下,苏北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是2012年的1.97倍和2.21倍,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比苏南同期高5个百分点。
下一步,江苏将开启区域现代化新征程,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中小城市发展作为关键节点,加快打造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升级版,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服务新发展格局,更大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徐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