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职工天地

[大写的人]·“江苏最美工匠”陈昊执着创新攻关,带领团队长期钻研变电智能运检技术——扎根一线18年,他拿下120项国家专利

发布时间:2023-10-26 浏览次数:



陈昊(左一)带领团队执着创新攻关

在国网南京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运检中心,陈昊正带领团队成员改进变电站断路器潜伏性故障预警系统不停电施工工法,进一步提升变电站断路器智能运维水平。

陈昊是国网南京供电公司500千伏变电运检中心的变电二次运检师,43岁的他目前已是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中国专家和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多个工作组专家。工作18年来,他围绕现场技术问题创新攻关,持续推进变电站运检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多项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断路器故障诊断等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陈昊获国家专利120项、省部级科技奖项30项,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加身,最近又被表彰为“江苏最美工匠”。

着力提升变电二次运检效率

近年来,海量感知电子设备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带来挑战,也对变电站运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2014年,为了解决设备智能运载、检修策略优化等问题,陈昊牵头成立了质量管理攻关小组,开始研制变电站二次设备智能化载具及与其配套的智能化继保调试平台。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陈昊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调研,创新采用了实时倾角量反馈控制方法等手段,攻克了现有变电站设备检修调试装备不足、现行调试算法不够精确等难题。

2017年,陈昊带领团队成员成功研发出了嵌入智能化继保调试平台的变电站二次设备智能化载具样机,并在500千伏东善桥变电站试点应用该载具。此后,东善桥变电站的保护装置调试效率大幅提升,变电站电气设备可靠性也有所提高。

2020年3月,以该载具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成果——“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平台的研制”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如今,“变电站电场强度测量装置”等创新成果先后在千余座220kV及以上变电站实际使用,累计多送电约3.49亿千瓦时。应用推广遍及十余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化工、交通、建筑等十余个外行业单位。基于创新成果生产“小电流测量装置”等产品3种,实现在山东、安徽等多个省份的产品售卖。

让高压断路器潜伏性故障无处遁形

高压断路器作为控制、切换电能的重要设备,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其可靠性对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或二次回路故障等难以靠检查外观来发现,具有很强的潜伏性。如果运检人员没有及时发现,这些故障可能引起断路器爆炸,威胁人身安全。陈昊一直在思考能否研发一种可以监测高压断路器潜伏性故障的装置。

2013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昊从心电图检查中汲取了灵感。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克服试验条件有限、生物干扰等因素,完成了前期规划、仿真模拟、试验平台搭建、仿真数据对比分析、模拟试验等工作,创新研发出断路器潜伏性故障在线监测装置。该装置攻克了断路器机械故障监测、外绝缘故障监测、回路故障监测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变电设备智能运维与数字化检修的双重突破。

2021年,断路器潜伏性故障在线监测装置及配套系统继中国专利优秀奖之后,获得第六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近期,我们在220kV高旺变电站完成了高压断路器潜伏性故障预警装置的全站所有220kV断路器间隔的不停电安装,相关技术已形成标准化技术规范,即将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团标发布。”陈昊告诉记者。

带动人才集聚形成创新高地

多年来,陈昊创新研发了许多具有较高经济性和实用性的成果。在陈昊的带动下,许多同事加入创新队伍,和他一起动手搞发明。

2016年,陈昊创新工作室成立,持续吸收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的一线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加入。陈昊每周组织一次专业知识学习,每两周组织成员共同围绕创新课题开展“头脑风暴”,每月召开一次研究进展汇报会,组织大家共同探讨研发过程中碰到的疑点难点问题。

在陈昊指导下,工作室成员陈玮光完成“数字式带电体特征量监测分析平台”“高压断路器寿命评估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创新项目,并获得省部级(行业级)及以上奖项5项,拥有国家专利授权4项,发表论文5篇。

截至2022年年底,陈昊创新工作室已有22人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完成了38项科技创新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2项。工作室成员中有8人获评国网系统各级专家,4名徒弟成为江苏省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建成了一支多层次梯队化的技术创新团队。

作为国网公司优秀培训师,陈昊主讲的国网首席专家讲堂系列课程《电网典型故障案例分析》《继电保护专业作业工序风险库讲析》长期在“国网学堂”专区播放,学员覆盖全国网系统,听课人次超30万。他还进一步组建公司的跨区域联合创新联盟,作为核心工作室带动省内13个地市的29家工作室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近年来共完成创新成果56项,在生产一线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创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