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时政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张俊杰建议:加大教育支持力度 让每个孩子“向阳而生”

发布时间:2025-03-07 浏览次数:




“我们的日常工作繁重辛苦,却伴随着一份特殊的体会,那就是‘动心’。在救治病人和履职过程中,这个词以不同的含义出现在我的感受中。”3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亮相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从一名从业多年的心血管病医生的角度,回答了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诊治全流程的相关提问。

“有一种‘动心’是来自心脏手术中的‘动真心’。”2015年6月,张俊杰接诊了从外院转来的82岁危重心肌梗死患者刘老先生,当时他的心脏三根血管两根完全堵死,仅存的一根90%狭窄,命悬一线。张俊杰带领团队通过两次微创介入手术,历时5小时成功开通3根病变血管,刘老术后3天康复出院。6年后,刘老因严重的心力衰竭再次来访,他的心脏后门二尖瓣出现重度反流,可此时88岁高龄的刘老已无法耐受外科开胸、心脏停跳的换瓣手术,其所需要更换的介入瓣膜当时又被国外垄断。这种情况下,张俊杰决定使用团队参与研发的国产二尖瓣夹,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心脏不停跳,成功为刘老修复瓣膜。“今年刘老已经92岁,晚年生活幸福。每年我也会带领团队在全国开展300多台微创心脏瓣膜手术。”说到这,张俊杰很是欣慰。

“还有一种‘动心’,就是一名医生面对每位患者时涌动的良心和人大代表的初心。”在医院里,很多患者拎着从不同医院就诊获得的一大袋子影像报告,焦急疲惫地东奔西走,想给复诊医生更多信息,但往往提供的信息量非常有限。针对这一难点痛点,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张俊杰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学影像“云胶片”应用的建议》,得到了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当年5月,江苏率先建成全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接诊医生在平台上动动鼠标就能随时随地调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江苏省预计全年可为患者减少重复检查费用约20亿元。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随着制度、技术等各方面支持的不断完善,在全国层面实现通用互认指日可待。

“这些‘动心’感受让我很自豪,作为一名心血管病医生,我将心脏手术中的‘搭桥’和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连接起来。”今年两会,张俊杰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对ADHD学生教育支持的建议”,呼吁各方携手,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儿童营造理解、接纳、宽容和支持的学习与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在社区义诊时,张俊杰遇到过符合ADHD患儿特征的调皮孩子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案例,了解到部分学校甚至要求家长签署“不扰乱课堂保证书”。“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行为冲动。对于疾病认知的缺失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张俊杰带领团队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教育系统对ADHD的应对存在短板。”学校缺乏完善的筛查机制,教师岗前培训关于ADHD儿童教育指导指南相关内容较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家校合作有待加强,家长认知两极分化,定期与教师沟通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张俊杰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专项文件,将ADHD相关知识纳入教师考核与学校评估体系,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应为ADHD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鼓励优质学校建立示范点。同时,师范院校应在课程中增设ADHD相关内容,让师范生掌握识别与干预策略;在职教师培训应将ADHD知识纳入继续教育必修模块,通过线上课程、讲座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

“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渠道普及ADHD知识,建立家校沟通日志,减少家校矛盾。鼓励教育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设立爱心课堂,课后帮助多动症学生开展课业辅导和行为指导,并通过开设家长讲堂帮助多动症学生家庭建立更加宽容科学完善合理的教育方式。”张俊杰补充说道,“学校还应与医疗机构建立转介机制,邀请医生入校科普,推动三甲医院与基层学校合作,实现‘医教结合’。”

在校园内,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理解行为差异,减少歧视;表彰支持ADHD学生的优秀教师,设立匿名成绩反馈渠道,保护学生免受隐性歧视……ADHD儿童的教育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张俊杰说,“我国对ADHD儿童的教育支持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认知普及—政策保障—资源落地’多层面推进系统性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包容性教育环境,让ADHD学生能发挥潜能,减少伤害,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目标。宁人宣